Linux设备驱动:中断处理机制解析

需积分: 13 4 下载量 14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收藏 870KB DOC 举报
"这篇文档详细介绍了Linux设备驱动中关于中断处理的概念和流程,特别是中断的分类、中断处理机制以及Linux内核如何管理中断。" 在Linux操作系统中,设备驱动是与硬件交互的关键部分,而中断则是设备与处理器通信的重要方式。中断允许硬件在需要时通知CPU,以便及时处理事件。中断的概念虽然没有详细展开,但它是硬件事件(如键盘输入、网络数据包到达或硬件故障)触发的信号,使得CPU能够暂停当前执行的任务,转而去处理这些突发事件。 中断主要分为两类: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内部中断源于CPU内部,例如软件中断指令、溢出或语法错误;外部中断则由CPU外部的设备发起,例如I/O设备的请求。中断还可以根据是否可被屏蔽分为可屏蔽中断和不可屏蔽中断,可屏蔽中断可以通过设置中断控制器的状态来忽略,而不可屏蔽中断(如非屏蔽中断NMI)则始终需要立即处理。 中断处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当设备触发中断时,会通过中断控制器发送信号到CPU。 2. CPU识别中断源,根据中断类型切换到适当的工作模式,如IRQ(普通中断)或FIQ(快速中断)模式。 3. 在ARM架构中,中断处理通常会调用`asm_do_IRQ()`函数,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到初始化陷阱向量,如`star_kernel()` -> `init/main.c` -> `trap_init()` -> `arch/arm/kernel/traps.c`。 4. 在中断处理中,CPU会执行特定的中断处理程序,这个程序会读取中断状态,清除中断标志,确保后续中断不再响应,直到处理完成。 5. Linux内核为了优化中断处理,将中断处理分为顶半部和底半部。顶半部执行紧急且简单的任务,如清除中断标志,而底半部则用于处理耗时但非紧急的任务,如数据传输和设备状态更新。两者分别对应于中断上下文和非中断上下文,其中底半部可以被其他中断打断。 6. 通过`request_irq()`函数注册中断处理函数,指定中断号、处理函数、标志和设备标识。 中断处理机制的设计确保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性,同时避免了长时间的中断处理导致系统性能下降。通过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顶半部和底半部,Linux能够在不影响系统其他关键服务的情况下,有效地处理设备中断。理解中断处理机制对于编写高效的设备驱动程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