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分段存储管理:硬件支持与中断处理

需积分: 13 36 下载量 1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6.08MB PDF 举报
"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luci简单教程"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内存管理技术,尤其适合于大型、模块化程序的执行。这种方式允许程序在运行前并不需要将所有段都加载到内存中,而是仅加载必要的部分,后续在需要其他段时再通过请求调入。这种机制降低了内存的需求,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速度。 在请求分段管理中,关键的硬件支持主要包括段表机制、缺段中断机构以及地址变换机构。段表是请求分段管理的核心数据结构,每个段在段表中都有一个对应的表项,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1. 段名:用于唯一标识段。 2. 段长:表示段的大小,用于内存分配。 3. 基址: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4. 存取方式:控制段的访问权限,例如只读、只执行或读写。 5. 访问字段 A:记录段的访问频率,用于优化内存管理。 6. 修改位 M:标志段内容是否在内存中被修改过。 7. 存在位 P:指示段是否已经在内存中。 8. 增补位:表示段在运行中是否扩展过。 9. 外存始址:指出段在外部存储(如硬盘)上的起始位置。 缺段中断机构则是在尝试访问不存在于内存中的段时触发中断处理的硬件设施。当发生缺段中断时,操作系统会介入,负责将所需段从外存调入内存,然后恢复被中断的进程,继续执行。这个过程相比请求分页中断处理更复杂,因为段的长度可以变化,可能需要处理更复杂的内存分配问题。 汤子瀛等人编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详细介绍了这些概念,作为一本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经典教材,它涵盖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和技术,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用户接口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适用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学,也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书中对于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的讲解,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现代操作系统如何高效地管理内存资源,特别是对于大内存需求的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