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质量浓度计算公式详解:HJ212-2017标准数据传输方法

需积分: 0 91 下载量 1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1.77MB PDF 举报
在"CFD中级经典教材peric_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fluid dynamics"中,章节D2.2详细介绍了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统计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分钟数据计算基于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测量数据。公式(23)表示,该数据由每分钟的干基标态质量浓度平均值(QjC)和5秒间隔的瞬时值(CQi)通过有效测量数据数(n)求得,适用于所有监测因子,如烟气含氧量、流速等。 其次,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小时数据(公式24)则计算CEMS在一小时内有效测量的分钟平均值(k)的平均值,即QhC。同样,这一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监测参数。 最后,日均值数据(公式25)则是针对一天内的数据,计算CEMS测量的污染物排放日平均值(QdC),考虑的是有效测量的小时均值数(m)。 这些计算公式不仅应用于CEMS数据,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标准HJ212-2017中得到了体现。该标准是针对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的重要规范,它明确了数据格式、代码定义以及不同设备间的通信协议。标准的修订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包括污染物排放过程(工况)自动监控设备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交换,增加了数据采集传输仪与在线监测仪器的通讯协议,以及对现场机和上位机网络的处理。 此外,标准还定义了设备唯一标识(MN描述)、数据拆分包和应答标志(Flag描述)的更新,简化了报警相关的字段,制定了污染物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监测因子的编码规则,并对系统编码和命令分类进行了明确。代码定义章节中添加了多个表单,如执行结果定义表、请求返回表和实时数据标记定义表,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技术实现上,如附录A中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示例,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完整性,而附录B和C则提供了监测因子编码表和通讯命令示例,方便实际操作和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统计和分析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对于确保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管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