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种群与生境变化:数量响应与扩散效应

需积分: 1 3 下载量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283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瓢虫种群数量及其扩散对苜蓿田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斑块结构的响应,由杭佳、赵紫华、贺达汉和关晓庆等人合作完成,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研究背景中指出,景观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生境破碎化,会显著影响物种如瓢虫的运动模式,进而影响它们的扩散、迁移和集群行为。 研究通过在苜蓿田地中设计了实验,将苜蓿按照随机和连续分布的方式种植,创造出不同生境丧失程度(90%、80%、70%、50%和20%)和破碎化程度(连续性和破碎性)的生境斑块,旨在观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行为。结果显示,连续生境中的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破碎生境,这表明生境完整性对瓢虫种群有积极的支撑作用。 文章发现,随着生境丧失的增加,瓢虫的扩散和捕食活动受到更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在生境丧失达到70%-100%的区间,存在明显的生境丧失阈值,这可能直接影响到瓢虫对蚜虫的控制能力。在运动行为上,异色瓢虫的跳跃次数对生境丧失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异瓢虫则对此更为敏感,这反映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空间尺度的捕食策略:异色瓢虫更多地依赖飞行在大空间范围内寻找猎物,而多异瓢虫则倾向于在小空间内爬行搜寻。 研究还强调了生境破碎化对瓢虫运动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尽管它同样改变了斑块间的连通性和空间配置。关键词包括景观结构、生境丧失、生境破碎、运动行为和瓢虫与蚜虫的关系,这些关键词揭示了该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即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措施如何针对特定的生态系统动态进行优化。 本文的贡献在于深入理解了瓢虫种群在面临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挑战时的适应策略,这对于保护苜蓿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