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茎蘖成穗率遗传分析: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956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13年由黄永相等人发表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上的研究,探讨了水稻茎蘖成穗率的遗传模型。研究选用丛生型籼稻品种HFA-1与少蘖型粳稻品种02428为亲本,通过构建不同世代的联合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来分析这一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揭示,水稻茎蘖成穗率受到一对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的共同影响,遵循D-4模型。在F2和F2∶3世代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51%和53.57%,多基因遗传率则为33.13%和38.94%,这提示在育种过程中既要关注主基因,也要重视微效基因的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影响,暗示选育高茎蘖成穗率的水稻品种时需考虑不同基因型的组合。该研究对于理解水稻的遗传基础和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专注于水稻茎蘖成穗率的遗传机制,这是一种对水稻产量有着直接影响的数量性状。他们采用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是一种用于解析复杂性状遗传规律的方法,它认为某些性状不仅由一两个显著的基因决定,还受到大量微小影响力的基因共同作用。通过对不同世代(P1、P2、F1、F2和F2∶3)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水稻茎蘖成穗率的遗传模式符合D-4模型,意味着存在一对主基因以及多个微效基因的共同作用。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主基因在F2和F2∶3世代中对茎蘖成穗率的贡献率分别为55.51%和53.57%,而多基因的遗传贡献则分别为33.13%和38.94%。这意味着在水稻育种中,既要考虑主基因的选育,同时也不能忽略那些微效基因的影响,因为它们在总体遗传变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此外,研究还计算了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数值分别为-19.92和-6.48,这表明在选育高茎蘖成穗率的水稻品种时,应当选取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亲本组合,以优化这些效应。这些发现对于水稻遗传育种实践具有指导价值,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育种策略,以提高水稻的茎蘖成穗率和整体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