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高校微机原理实验机:多板结构与应用

需积分: 48 0 下载量 1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7.3MB PPT 举报
"微机原理课程在90年代主要关注于多板机的设计与应用,这种结构将CPU、内存和I/O接口芯片分散到多个独立的电路板上,通过系统总线进行连接,形成模块化的硬件体系。这种设计具有显著的优点,如结构灵活,方便系统扩展,适应了不同性能级别的计算机,如IBM PC/XT、486机、Pentium机及多核PC机等。 课程的第一部分深入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学生们学习到了计算机的存储程序控制结构,这是由John von Neumann在1945年提出的诺依曼计算机模型。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差异,被划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微型计算机等类别。 在计算机组成方面,学生掌握了位(bit)、字节(Byte)和字(Word)的概念,这些都是数据和指令在计算机内部表示的基础。位是最小的数据单元,二进制表示为0和1;字节由8位组成,是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此外,还讲解了指令、指令系统和程序的概念,以及寄存器和译码器的作用。 课程中特别提到了计算机发展史,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反映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演进。这些进步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据和执行更多任务,从而推动了整个IT行业的变革。 在实验机部分,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结合,学习如何设计和组装多板机,理解系统总线在连接各个组件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微机原理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 90年代的微机原理课程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而且强调了实践操作和硬件系统的实际构建,为学生日后在IT领域从事硬件设计或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