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中的模型化结构关系与开发方法探讨

需积分: 31 73 下载量 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3.53MB PPT 举报
在北大王立福教授的《软件工程》自考课件中,章节"模型化结构关系"探讨了软件开发中关键的概念和方法。首先,该部分强调了关联的重要性,即在软件设计中,当一个类(如学生类)需要引用另一个类(如课程类)时,通过建立关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遵循了数据驱动的观点,确保了类与类之间的通信和集成。 举例来说,在一个学校信息系统中,为了表达学生与他们选修的课程之间的联系,会定义一个从学生到课程的关联,这在需求分析阶段尤为关键,因为它是软件需求规约的基础,也是后续系统设计和实现的依据。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深入讨论了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包括: 1. 概论:软件开发的本质被理解为问题域(现实世界的问题或需求)与不同抽象层次(如数据、处理逻辑、交互行为等)之间的映射过程。比如,将问题空间(如学生的成绩计算)抽象为对象(对象模型)、处理逻辑(过程模型)或者交互行为(交互图)。 2. 软件过程:涉及到软件开发的活动组织,如结构化方法(如分解任务,形成模块化的解决方案)、面向对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强调封装、继承和多态)、面向数据结构方法(关注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维也纳开发方法(一种形式化的软件开发方法)。 3. 需求及系统/产品规约:作为软件开发的起点,它定义了软件产品的功能、性能和约束条件,是测试和验证的重要基准。 4.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提供了衡量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能力的标准,确保软件产品质量和过程的有效性。 5. 支持/管理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辅助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如版本控制、项目管理工具等,对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的建立和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通过对软件开发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各种方法学,软件工程师能够有效地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从而构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产品。王立福教授的课程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经验,使学员全面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