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GNSS接收机差分数据格式-载波相位改正数

需积分: 29 30 下载量 1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9 收藏 942KB PDF 举报
"参考站产生载波相位改正数的步骤涉及在北斗 GNSS 接收机中处理数据,以提高定位精度。该过程包括整周模糊度的近似计算和参考站接收机钟偏差的消除。差分数据格式(如 IBD410002-2015 规范)定义了电文内容和数据格式,用于传输不同类型的改正信息,如差分GPS改正数、参考站参数和伪卫星参数等。" 在北斗 GNSS 系统中,参考站产生载波相位改正数是提高定位精度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关键环节: 1. 整周模糊度的近似计算: 载波相位观测值是测量卫星与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一种方法,但这个距离受到整周模糊度的影响,即未知的整数倍的波长。为了得到实际的距离,需要在观测值上加上一个整周模糊度的近似数。这个近似值可以通过人工设定,或者通过解析伪距观测值来推导。这样处理后,载波相位距离就能更好地反映实际的空间间隔。 2. 接收机钟偏差的消除: 在参考站上,接收机的钟偏差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确保定位结果不受影响,需要消除或校正这个钟偏差。当参考站的钟差保持在1毫秒以内,并且用户能够逐个历元求解钟差时,钟差残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差分数据格式,如 IBD410002-2015,规定了北斗 GNSS 接收机如何组织和交换这些改正信息。这个标准详细定义了多种电文类型,包括: - 电文类型1至22,涵盖了从差分GPS改正数到参考站附加信息的各种数据,如电文类型10的P码差分改正数,电文类型18的RTK未改正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以及电文类型20的RTK载波相位改正数等。 - 这些电文包含了改正数、参数、星座健康状态、伪卫星信息、地面发射台参数等多种数据,用于提升定位精度和系统性能。 - 例如,电文类型19和21分别提供了RTK未改正的伪距观测值和RTK高精度伪距改正数,这对于实时动态定位(RTK)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这些差分数据格式,参考站能够将精确的改正信息发送给用户接收机,使得用户能够在接收机钟偏差校正和整周模糊度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效果。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交通管理、精准农业、无人机导航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