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U-Boot的Stage1与Stage2启动流程

需积分: 9 6 下载量 1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收藏 124KB DOC 举报
"uboot 详细解剖" 在嵌入式系统中,Bootloader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系统启动的第一道程序,负责加载操作系统到内存并准备好运行环境。本文主要聚焦于u-boot,一个广泛使用的开放源码Bootloader,尤其在Linux和ARM架构上。 u-boot分为两个阶段,Stage1和Stage2,这种分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不同功能并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1. Stage1(start.S代码结构) - 入口点:stage1的入口点通常是ROM(Flash)的0x0地址,由汇编语言编写,用于通知编译器确定程序的起始位置。 - 异常向量设置:确保CPU能正确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如中断和故障。 - CPU配置:调整CPU的速度、时钟频率和终端控制寄存器。 - 内存控制器初始化:为后续的内存操作做准备。 - ROM到RAM的复制:将stage1代码复制到RAM中以便更快执行。 - 堆栈初始化:为C语言代码提供运行所需的堆栈空间。 - 转移执行:通过特定指令(如ldrpc)从ROM转移到RAM中执行。 2. Stage2(C语言代码部分) - startarm函数:这是C语言部分的起点,也是u-boot的主要函数,负责调用一系列初始化函数。 - Flash设备初始化:对存储设备进行设置,以确保数据的可靠读写。 - 系统内存分配函数初始化:为系统动态分配内存。 - NAND设备初始化(如果存在):处理基于NAND闪存的存储设备。 - 显示设备初始化(如有):配置显示硬件,如LCD或字符终端。 - 网络设备初始化:设置网络接口,包括IP和MAC地址。 - 命令循环:进入命令解析阶段,等待用户通过串口输入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3. U-Boot启动顺序 - u-boot的启动流程通常从汇编语言的start.S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C语言代码,包括配置文件的包含、版本信息的处理以及特定平台的初始化。 u-boot的这种设计模式使得它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硬件平台,提供丰富的功能,如设备初始化、网络配置、文件系统操作等。通过理解这两个阶段的运作,开发者可以更好地调试和定制u-boot以满足特定项目的需求。在嵌入式开发中,深入理解u-boot的内部机制对于优化系统性能和解决故障至关重要。
2014-12-1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