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卫星定位技术发展:GPS原理与早期子午卫星系统

版权申诉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1 下载量 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7 收藏 549KB DOCX 举报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是一份关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历程和技术的复习总结文档。该章节首先回顾了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包括: 1. 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罗兰-C,工作在100kHz频段,由三个地面导航台组成,覆盖范围大约2000公里,精度约200-300米,主要用于海上导航。Omega系统则工作在更高的频率,由8个地面台覆盖全球,但精度较低。 2. 卫星三角网:通过地面观测站对人造卫星进行摄影测量,测定测站与卫星之间的方向关系来确定地面点位置,早期的全球卫星三角网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建立,精度达到5米,但受可见性、天气影响大,且耗时费力。 3. 卫星测距网:利用激光技术测量测站与卫星间的距离,如美国的卫星三角网项目,提高了定位精度。 接着,文档介绍了子午卫星导航系统,即多普勒定位技术的应用。子午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接收信号频率的变化,可以实现测速和定位,其优点包括经济快速、精度相对均匀、不受天气影响,同时能提供三维地心坐标。然而,由于卫星数量有限,子午卫星导航系统无法实现实时定位,定位时间较长,且精度相比现代GPS系统较低。 最后,文档提到了子午仪计划,这是1958年美国为满足北极星核潜艇深海导航需求而启动的军用导航卫星项目,首颗子午卫星于1960年发射,标志着传统无线电导航系统被子午卫星导航技术所取代。1964年,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子午导航卫星系统,对GPS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来说,这份文档详细讲解了GPS定位技术从早期发展到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演变过程,强调了多普勒定位原理在卫星导航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相较于早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GPS技术的历史和基本原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