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网):生理学与数学基础

需积分: 32 79 下载量 3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219KB PDF 举报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网)的生理学基础、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学习算法。RBF网是一种三层前馈网络,具有快速学习和简洁结构的优势,常用于非线性函数逼近和分类任务。其隐节点的局部特性和生物学中的“内兴奋外抑制”功能相类似,模拟了生物神经元的行为。" RBF网的生理学基础来源于生物神经系统的某些特性,特别是模仿了灵长类动物视觉系统中神经元的“内兴奋外抑制”机制。这种机制使得神经元对于中心区域的刺激产生兴奋,而周围区域的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形成了对视觉信息的局部敏感处理。在视网膜中,存在一级、二级和三级神经元,共同完成对光线刺激的响应和信息传递。 RBF网络结构通常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输入层接受外部数据,隐藏层包含多个隐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径向基函数,这些函数以某个数据中心点为中心,对输入数据进行响应。输出层则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函数对隐藏层的输出进行整合,产生最终结果。相比于多层感知器,RBF网的隐节点基函数采用了非线性的径向基函数,如高斯函数,这使得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非线性问题。 高斯函数是常见的径向基函数形式,其表达式为 (4.1): \( \Phi_i(t) = e^{-\frac{(t - c_i)^2}{2\delta^2}} \) 其中,\( c_i \) 是第i个隐节点的中心点,\( \delta \) 控制函数的宽度,\( t \) 是输入变量。高斯函数的形状呈现出中心处激活度最高,远离中心时激活度逐渐下降的特性,这对应于“局部特性”。 学习算法在RBF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基于聚类的方法、梯度学习算法和正交最小二乘学习算法等。这些算法用于确定隐藏层节点的位置(即中心点)和输出层权重,以优化网络的性能。 RBF网结合了生物学的灵感和数学的精确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解决非线性建模和识别问题。其优势在于简单结构和快速收敛,使得它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