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启动解析:从加载到启动的过程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9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307K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特别是在移植到嵌入式系统时的关键步骤,重点关注了非压缩内核的启动流程以及在ARM处理器上的实现。 Linux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它负责管理系统的硬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安全且高效的运行环境。内核类型主要有微内核和宏内核,其中Linux属于宏内核,即将大部分功能集成在一个单一的二进制文件中。Linux的启动过程包括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内核加载、文件系统挂载和应用程序的执行。 引导加载程序负责将Linux内核从存储设备如Flash复制到RAM,并调用特定的入口点启动内核。对于非压缩内核,这个入口点位于`arch/arm/kernel/head-armv.S`中的`stext`段。当Bootloader完成内核加载后,会跳转到这个地址开始执行。在ARM架构的系统中,`head-armv.S`程序会根据处理器的类型进行初始化,包括识别处理器内核类型和调用相应的初始化函数。 在内核启动的早期阶段,ARM处理器的`head-armv.S`会进行一系列的硬件初始化,比如设置页表,以支持内存管理单元(MMU)和高速缓存(Cache)。一旦这些准备工作完成,控制权就会转移到`start_kernel()`函数,这是内核初始化工作的起点。`start_kernel()`函数执行的任务包括设置系统定时器、初始化内存管理系统、设备驱动注册、网络子系统初始化等,直至系统准备好接收用户空间程序的运行。 Linux内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和设备驱动等。这些模块协同工作,提供对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度。内核的代码结构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和维护,同时也使得内核移植成为可能。 在移植过程中,需要关注内核配置、编译以及针对目标平台的修改,例如针对特定ARM处理器的优化、中断处理、设备驱动适配等。此外,还需要构建合适的文件系统,包含运行所需的应用程序和库,以便系统启动后能正常运行。 理解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和内核组成部分对于进行内核移植和嵌入式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硬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内核源码的分析和修改,以确保内核能够正确地在目标平台上运行并提供必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