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协议下的加权合作-竞争网络簇一致性研究

需积分: 13 0 下载量 1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194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加权合作-竞争交互网络中的非线性簇一致性问题,由周孟、詹璟原和李翔共同研究,来自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内容涉及多智能体系统,其中每个智能体都有代表其内在交互属性的值,这些属性决定了节点间的交互权重。论文提出了两种非线性协议,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证明了这些协议能够实现智能体系统的簇一致性,并且只有当节点的交互属性值相同时,它们才会形成同一簇。文中还提供了仿真示例来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在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的研究中,集群一致性(Cluster consensus)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涉及到一组相互作用的智能体如何通过通信和协作达成一种局部一致的状态,即智能体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簇,每个簇内的成员达到一致,而不同簇之间则保持差异。本论文关注的是在加权合作-竞争交互(Weighted cooperative-competitive interactions)环境下的这一问题。这里的加权机制意味着节点之间的交互不仅有合作,也有竞争,权重根据每个节点的内在交互属性来决定。 论文提出的两种非线性协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方法。非线性特性使得协议能够适应更复杂、更动态的交互模式。通过使用李雅普诺夫函数(Lyapunov function)这一稳定性分析工具,作者证明了这些协议可以引导系统达到簇一致性状态。李雅普诺夫函数是一种常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的数学工具,如果函数值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单调递减并且最终趋近于零,则表明系统达到了稳定状态。 文中提到,只有当节点的交互属性值相等时,它们才会被归入同一簇。这意味着系统可以根据节点的属性自然地形成多个具有内部一致性的群体,而不需要预先设定的分组信息。这种自组织的簇一致性对于多智能体系统在无人监控或自适应任务分配场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机器人协调、无线通信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等领域。 通过提供仿真示例,论文进一步展示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证实了所提出的非线性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这些仿真结果有助于理解协议在不同情境下的性能,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问题调整参数以优化一致性效果。 这篇论文为多智能体系统中的簇一致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考虑加权合作-竞争交互的情况下。它不仅贡献了理论分析,还提供了实证支持,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