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通至长江口感潮河段水动力模型研究

0 下载量 15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348KB PDF 举报
"大通至长江口整体水动力模型 (2009年),工程技术 论文" 这篇2009年的论文主要关注的是长江大通至长江口河段的水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来分析这一区域在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水位、流量、河汊分流比以及长江口水域的流态变化。作者们运用了嵌套技术,在整体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局部数学模型,用于镇扬河段工程区的详细计算。整体模型为局部模型提供边界条件,而局部模型则采用更精细的网格系统以提高工程计算的精度。 论文中,研究人员以高资港区码头工程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工程前后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水位和流场变化,以此评估工程对河段水利规划、堤防安全和行洪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工程建设不会对这些方面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在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上,论文提及洪水波的非恒定流特性,指出尽管在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处理地形复杂、断面变化大、计算长度长的河流时,模拟仍然存在挑战。针对长江大通以下河段的特殊性,如受径流、潮流和风暴潮等多重因素影响,河床冲淤频繁,主槽摆动,研究这种动态机制对于理解和治理感潮河段、河口的水流泥沙运动、河床演变、防洪减灾以及水环境和深水航道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引用了先前的研究成果,如珠江三角洲大系统的水动力模型和适应复杂情况的一二维嵌套非恒定流模型,展示了当前领域内的研究趋势和技术进展。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模型,研究人员旨在更精确地模拟感潮河段的洪水传播特性,以提供更为可靠的水动力学数据支持,从而为长江口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贡献了一种用于研究长江下游复杂水动力现象的有效工具,即大通至长江口的整体水动力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局部工程计算方法,对于提升河口地区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具有实际价值。同时,它也反映了在面对自然环境复杂变化时,科研人员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