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体系结构详解:内建变量与特性介绍

需积分: 49 1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1.6MB PPT 举报
本文档深入探讨了ARM体系结构中的内建变量,特别是针对不同处理器模式和工作状态下的特性。首先,介绍了几个关键的内建变量: 1. CONFIG:这个变量根据当前的装配模式,如果在ARM模式下,其值为32;在Thumb模式下,值为16。这反映了两种指令集的不同特性和内存管理。 2. ENDIAN:该变量标识了处理器的字节序,若处于大端(big)模式,则数据存储的最高字节在前;小端(little)模式则相反。 3. CODESIZE:指示编译代码的大小,对于Thumb指令集,其代码尺寸为16位,而ARM模式则为32位。 4. CPU:显示所选CPU的名称,如果没有指定特定CPU,将显示为通用ARM。 文章进一步提到了ARM嵌入式CPU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强调了ARM公司在嵌入式RISC处理器领域的领导地位。ARM架构最初由Acorn Computer公司开发,后来发展为多个系列,包括ARM7、ARM9、ARM9E、ARM10E、SecurCore等,每一代都有不同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例如,ARM7支持130MIPS的性能,而ARM10E提供更高的400MIPS处理能力,并内置了DSP功能。 此外,文档还区分了ARM体系结构的不同版本,从1到60,以及这些版本与实际处理器系列的关系,比如Thumb指令集(T)、内嵌调试支持(D)、增强乘法器(M)、嵌入式ICE单元(I)等特性。ARM微处理器的性能特征也有所提及,包括内核版本、缓存大小等信息。 本文档详细讲解了内建变量在ARM体系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该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不同版本和系列处理器的特点,对理解ARM在嵌入式计算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技术演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