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御:历史案例与技术详解

需积分: 43 1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909K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探讨的是"用活动记录控制程序流程图示-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御技术",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李席广教授在2019年5月24日的讲解中展开。章节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1. **缓冲区溢出概述**: - 缓冲区是程序运行时在内存中预留的连续区域,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类型,如字符数组。 - 溢出指数据超过预分配长度,导致缓冲区数据覆盖,进而可能影响程序流程。 - 早期的缓冲区溢出攻击如1988年的Morris蠕虫利用fingerd程序漏洞,引起了安全关注。 - 随着时间发展,如AlephOne的1996年文章揭示了Unix/Linux下的栈溢出攻击技术,Windows系统也多次成为攻击目标,如2001年的"红色代码"、2003年的Slammer、2004年的"振荡波"等。 2. **缓冲区溢出的过程**: - 攻击者通过精心构造的数据,使得原本的流程改变,控制程序执行,从而可能获取系统权限。 3. **代码植入技术**: - 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黑客如何利用溢出漏洞植入恶意代码,如通过IDA(逆向工程工具)发现漏洞并实施攻击。 4. **实例分析**: - 提供了ida溢出漏洞攻击的具体案例,深入剖析攻击过程和技术细节。 5. **防御措施**: - 对于缓冲区溢出的防御,包括但不限于更新软件补丁、编程时使用安全编码实践(如检查输入长度、使用安全库函数)、以及使用动态链接库(DLL)来限制代码执行权限等。 6. **Windows系统的防护挑战**: - 讲述了Windows系统在历史上的多次溢出攻击事件,强调了保护系统免受此类威胁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份PPT内容涵盖了缓冲区溢出的基础概念、攻击手段的发展历史、实际操作中的实例以及针对这种威胁的防御策略,对于理解网络安全中的漏洞利用和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