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图像中恒速动目标的无位置依赖定位方法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13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2007年发表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上的一篇关于恒速动目标定位的论文,由陈广东、聂志彪、朱兆达和朱岱寅等人共同完成。该研究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的动目标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分析动目标的信号幅度和相位在傅里叶域的特性来估计其频谱中心和多普勒调频率。这种方法的一大亮点在于,它能够在不依赖于动目标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定位,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中经常遇到的“方位位置不确定”难题。 论文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结构信息,提取出多普勒频率的变化,这一变化与目标的速度和观测角度密切相关。通过精确测量频谱中心和多普勒调频率,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地确定动目标的特征参数,进而实现对其位置的精确定位。这种定位方法的优势在于,即使动目标在图像中的位置有所变动,也能确保定位的准确性,提高了定位的鲁棒性。 作者们认为,将聚焦清晰的静止背景和运动目标的像正确地在同一幅图像中表示出来,是最直观且有效的动目标定位展示方式。这种结合了背景信息和动态目标特性的定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空间分辨率,还能增强对复杂环境中目标行为的理解。 论文的关键词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动目标检测、多普勒中心和多普勒调频率,表明了研究内容的专业性和技术深度。此外,该研究还被归类在了TN957.52和TN958类别下,反映了其在遥感和信号处理领域的学术价值。文献标识码设为A,文章编号为1005~2615(2007)04~0520~04,表明了该研究是在2007年第4期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动目标定位技术,对于改善SAR图像分析中的目标跟踪和识别能力,以及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学和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工程技术论文的理论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