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编码技术:自适应增量调制在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需积分: 18 7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1.51MB PPT 举报
“自适应增量调制是语音编码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输入语音信号的幅值变化动态调整编码的增量,以达到抑制颗粒噪声和减少过载噪声的效果。在幅值变化小的区域,使用较小的增量来降低噪声影响;在幅值变化大的部分,则采用较大的增量以减小失真。增量幅度的确定通常涉及最小和最大幅值的选择,最小幅值用于在不引起显著噪声的情况下编码,而最大幅值则设定一个上限。在符号持续相同的情况下,幅值会翻倍;相反,若残差信号值异号,则幅值减半。自适应增量调制引入了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得ADM在音质上相比传统方法能获得大约10dB的增益。” 自适应增量调制(Adaptive Delta Modulation, ADM)是语音编码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于语音信号的压缩。在第七章“语音编码”中,讨论了语音编码的概述、原理、评价标准以及不同类型的编码方式,如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和混合编码。波形编码直接复制语音信号的原始波形,而参数编码则通过分析语音的特征参数(如线性预测系数)来表示语音,混合编码则是结合两者的方法。 语音编码的目标是在保证语音可懂度和音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数据传输率或存储需求。这一目标需要在三个因素之间权衡:音质、码率和编码复杂性。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窄带电话线和移动通信的需求增长,语音压缩编码技术成为了关键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编码技术包括基于基因周期和频谱分析的声码器,以及自回归时序模型与线性预测编码。随着VLSI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进步,出现了短时傅里叶变换、变换编码、子带编码以及矢量激励编码等技术。现代研究则更注重低码率、高音质和低延迟的编码器,以适应各种信号(如音频信号)的传输,并提升在噪声环境下的性能。 在数字传输系统中,信源编码负责压缩信息,而信道编码则用于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包括错误检测和纠正。语音编码可以分为波形编码、参数编码等类别,其中自适应增量调制属于波形编码的一种,它通过自适应地调整编码增量来适应语音信号的变化,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