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基础:2.1关系数据模型与结构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6 收藏 1.33MB PPT 举报
第2章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深入探讨了关系数据模型这一核心概念,它是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基础。本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1. 关系数据模型:这是整个章节的起点,介绍了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它将数据组织成表格形式,每个表格即为一个关系,由关系名和属性集合组成。例如,学生表(STUDENT)包括SNO、SNAME、SEX、AGE和SDEPT等属性,这些属性构成关系模式。 2. 关系数据结构:进一步解释了关系模式的细节,包括关系模式的构成(关系名和属性),以及字段、数据项、属性值、记录(元组)和关系实例的概念。字段和属性是数据库中的基本元素,记录则是数据的最小单位,而属性值则是记录的具体内容。 3. 关系的特性:强调了关系的原子性(属性值不可再分)、无重复元组(每个记录独一无二)、无行序(数据排列不固定)以及列序(尽管理论上无特定顺序,但实践中通常有)。此外,关键码的重要性被突出,如超键(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合)、候选键(最简单的超键)、主键(选择用于唯一标识的候选键)和外键(一个关系中引用其他关系主键的属性集合)。 4. 示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学生关系(SNO-SNAME-SEX-AGE-SDNO)和系部关系(SDNO-SDNAME-CHAIR),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主键和外键来建立不同关系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原则,掌握关键术语和概念,这对于后续进行数据库设计、查询优化和数据维护等工作至关重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将有助于在IT行业中高效地管理和处理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