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与NOSQL:从ACID到HBase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1.44MB PPT 举报
"这篇讲义主要探讨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特性,如ACID事务、丰富的数据类型和SQL操作以及行式存储,并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对数据库的新需求,如高并发读写、海量数据处理和扩展性。接着,介绍了关系型数据库应对高并发和海量数据的解决方案,如读写分离、分库分表,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此外,提到了CAP理论和BASE原则,讨论了NoSQL数据库的一致性模型。然后,重点介绍了HBase在Hadoop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作为分布式数据库HBase的特点,包括列式存储、强一致性和高可扩展性。最后,概述了HBase的体系结构,包括Client、Zookeeper、Master和RegionServer的角色,以及Region的定位机制和LSM-Tree的数据结构原理。" 这篇讲义首先回顾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核心特性,事务的四大属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丰富的数据类型和SQL支持使得数据操作更为灵活,而行式存储则适合频繁的单行读取操作。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数据库提出了新的挑战,如高并发读写需求、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在伸缩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更高要求。关系型数据库通过读写分离和分库分表来提高并发处理能力,但这些策略可能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对于海量数据,分库分表的实现复杂,后期维护困难,需要复杂的路由规则。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NoSQL数据库应运而生。NoSQL遵循CAP理论,即在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之间做出权衡。在NoSQL中,又衍生出了BASE原则(Basically Available, Soft state, Eventually consistent),强调在牺牲强一致性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NoSQL数据库提供了多种一致性模型,如强一致性的二阶段提交(2PC)、PAXOS协议,以及弱一致性的Gossip协议、向量时钟等。 HBase作为一款分布式NoSQL数据库,位于Hadoop生态系统中,它采用了列式存储,提高了数据读取效率,特别适用于大数据场景。HBase提供强一致性的数据访问,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性能,并能自动扩展和切分,适应数据增长。它的逻辑数据模型包括Table、Region、ColumnFamily、Row、Column和Value,以及Timestamp。HBase的架构由Client、Zookeeper、Master和RegionServer组成,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如Client负责访问接口,Zookeeper负责监控和协调,Master负责Region分配和管理用户操作,而RegionServer则负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在数据存储上,HBase采用了LSM-Tree(Log-Structured Merge Tree)结构,相比于传统的BTree和Hash,LSM-Tree优化了写入性能,虽然牺牲了部分读性能,但通过过滤器如BooleanFilter等可以提升查询效率。这种数据结构使得HBase能够有效处理大数据的写入和查找操作,适应现代大数据环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