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PLC)原理与发展:接口与通信

需积分: 50 0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2.44MB PPT 举报
“与计算机通信的接口模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 这篇内容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通常指的是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的原理及其应用,以及与计算机通信的接口模块。在工业自动化领域,PL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灵活的逻辑控制,并通过接口模块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首先,PLC的发展历程被提及,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为了替代体积大、可靠性低、耗能多且不易修改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招标需求推动了PLC的诞生,它要求新型控制装置具有计算机功能、体积小、可靠性高、易于编程和扩展,并能直接与外部设备接口。随着技术的进步,PLC逐渐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网络化。 PLC的基本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通常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模块、电源模块等。其中,与计算机通信的接口模块如AJ71C24-S3、AO52-C214和AD51E,提供了RS232C和RS422两种通信接口,支持多种传输速度,如300到19200波特率(BPS),以适应不同速率的数据交换需求。 在软件方面,PLC使用的是梯形图编程语言,这是一种直观且易于理解的编程方式,适合现场工程师进行逻辑控制编程。此外,PLC还支持特定的指令集,使得程序设计更加灵活。 课程内容涵盖了PLC的概述、硬件构成、软件特性以及应用系统设计和实例分析。在第一章的概述中,详细解释了PLC的发展历程、定义和特点。PLC的特点包括高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工业环境,且易于编程和维护,这使得它在自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组件,通过其与计算机的接口模块,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和控制策略的更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设备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