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与港股风险溢价因子配置策略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2 收藏 1.25MB PDF 举报
"因子择时系列之一:风险溢价时钟视角下的攻守因子配置-0225-国盛证券-25页.pdf" 本报告深入探讨了在金融工程和量化投资领域中的因子择时策略,特别是在风险溢价时钟视角下的因子配置。报告指出,对于美国股市,宏观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通过基本面直接传导,但在A股市场,估值波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报告提出了以估值波动为核心的因子配置策略。 报告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估值体系——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差值,作为风险溢价指标。股息率反映股票市场的回报,而国债收益率代表债券市场的收益。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构建一个股债轮动策略。在A股市场,这一策略的年化收益率达到16%,夏普率为1.2,而在港股市场,年化收益率为12%,夏普率为0.98,显示了良好的风险调整收益。 报告进一步将市场划分为四个阶段:恐慌期、筑底期、复苏期和过热期,并分析了在不同市场阶段各因子的表现。例如,在恐慌期,推荐选择盈利质量、低贝塔和低财务杠杆因子;筑底期则更倾向于低股价、低波动和反转因子;复苏期和过热期分别侧重小市值、低股价、成长因子以及价值、盈利质量和反转因子。 报告还揭示了价值因子在市场周期转换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如2017年的过热期到2018年的恐慌期,价值因子表现下滑,原因在于市场对价值股的盈利预期过高,一旦盈利周期反转,价值股的优势就可能消失。同时,价值因子内部也存在分化,例如盈利相关因子在过热期表现好,分红相关因子在恐慌期有优势,净资产相关因子在筑底期更有利。 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报告提出了一个动态因子配置策略,即基于风险溢价时钟进行因子的攻守配置。该策略自2010年以来,相对于中证500等权组合,年化超额收益达到了20.8%,信息比率为3.34,相比传统的因子等权和因子ICIR加权策略,无论在收益、回撤控制、胜率还是信息比率上都有显著提升。 然而,报告也提醒投资者,所有结论都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市场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模型效果的变化,需要警惕未来模型可能失效的风险。 报告作者为分析师林志朋,执业证书编号为S0680518100004,其对风险溢价和因子配置的深入研究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