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投资者决策理论:相对期望效用函数研究

0 下载量 12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9 收藏 397KB PDF 举报
"不确定条件下个体投资者决策理论研究,李海涛,王非非,主要探讨了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个体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并提出了‘相对期望效用函数’这一新理论,旨在解决传统决策理论在处理非经济因素和比较基准问题上的不足。" 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常常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传统的决策理论,如期望效用理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尽管为理解人类在风险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基础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例如,这些理论往往假设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是线性的,即投资者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反应是均匀的,而在现实中,投资者通常表现出非线性的风险偏好,对损失可能更加敏感。 期望效用理论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决策模型,它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行动,即将各个可能结果的概率与其效用值的乘积相加得到期望效用。然而,该理论在处理极端风险或不确定性时可能会失效,因为它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和比较基准的影响。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试图弥补这个缺陷,允许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主观的,反映了个人的风险态度。但仍然无法解释一些观察到的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它引入了价值函数和参照点的概念,价值函数描述了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感知是非线性的,而参照点则反映了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账户。尽管前景理论更接近于实际行为,但它仍然没有充分考虑比较基准在决策中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李海涛和王非非提出的“相对期望效用函数”是一种改进的决策理论模型。这一新理论将比较基准纳入效用函数的自变量,意味着投资者的决策不仅受到自身收益的影响,还受到他们相对于其他项目或标准表现如何的影响。这种理论更好地捕捉了投资者在决策时的心理动态,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落后于市场或同行而做出某些决策。 相对期望效用函数的应用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更符合实际心理状态的决策,同时也能为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理解投资者行为的工具,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该理论也对风险管理、投资策略的制定以及金融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考虑投资者决策时不应只关注经济因素,还要关注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对期望效用函数"的提出是对传统决策理论的重要补充,它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对个体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理解,同时也为实证研究和实际投资操作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