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Android Binder机制:驱动篇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6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2.25MB PDF 举报
"理解Android Binder机制的关键在于掌握其驱动层面的实现。本文首先概述了Binder机制的整体架构,并深入探讨了Binder驱动的核心功能。Binder源于BeInc公司的OpenBinder框架,经过发展和定制,现已成为Android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Android Binder在OpenBinder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尽管原框架已不再维护,但Android的实现使其得以延续并发挥重要作用。 Binder机制在Android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几乎所有应用程序与系统服务间的交互、以及应用提供服务时,都离不开Binder。相比Unix/Linux环境下的其他IPC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和Socket,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1. 结构匹配:Binder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与Android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相契合。 2. 性能优势:Binder仅需一次数据拷贝,而其他IPC方式通常需要两次,这在低级别通信中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3. 安全特性:Binder能够获取通信双方的身份标识(UID/GID),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控制,而传统IPC往往缺乏这种能力。 在Binder驱动层面,其主要任务包括: 1. 实现进程间的消息传递:驱动程序负责接收来自用户空间的Binder调用,将这些调用转化为内核空间可处理的形式,并将响应结果回传给用户空间。 2. 进程管理:Binder驱动管理Binder对象在不同进程间的生命周期,确保跨进程的对象引用有效且安全。 3. 事务处理:驱动处理Binder通信中的事务,包括数据包的打包、解包,以及错误处理等。 4. 代理对象的创建:在驱动的帮助下,用户空间可以创建远程服务的代理对象,使得调用远程服务如同操作本地对象一样简单。 Binder驱动是Binder机制的核心,它使得Android系统能够在保持高效的同时,实现安全的进程间通信。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进一步探讨Binder机制的用户空间实现、代理对象的使用以及Binder的多线程模型等内容,以全面理解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机制。"
2021-03-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