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v2.13.6 HTTP chunked传输源码解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04 收藏 1KB RAR 举报
资源摘要信息:"Chunked Transfer Coding 示例代码" 在HTTP协议中,Chunked Transfer Coding是一种将数据分割成一系列数据块传输的方式。客户端或服务器通过使用"chunked"格式来发送数据,这种方式不需要预先知道消息内容的长度。每个数据块包含一个十六进制的数字,表示该数据块的大小,后面跟随一个回车换行符(CRLF),然后是数据块本身,最后是"0"(表示没有更多的数据块),再加上一个CRLF。这种编码方式常用于大型文件传输和Web服务器,可以有效地提高大文件传输的效率。 【标题】中所提到的"ChunkedOutputStream.rar_Bodies_chunk"暗示了这是一个示例代码文件,其中"ChunkedOutputStream.c"是源代码文件的名称。这个文件很可能是用于演示如何在Linux环境下实现HTTP消息体的chunked传输编码。 【描述】中提到了"An HTTP body with alternating chunk sizes and chunk bodies Source Code for Linux v2.13.6.",这表示该源代码是为Linux系统的版本2.13.6编写的,提供了以交错的形式展示数据块大小和数据块本身的功能,即交替出现。 【标签】中的"bodies chunk_ chunk_http http_chunk"是关键标签,它们直接与chunked传输编码相关,指明了代码与HTTP chunked传输编码的数据块有关。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归纳以下知识点: 1. HTTP协议中的Chunked Transfer Coding(分块传输编码): - 分块传输编码允许服务器为响应设置Transfer-Encoding头部,并使用"chunked"来指示响应体将以分块的方式传输。 - 采用chunked编码方式可以改善网络延迟和带宽利用率,因为它允许服务器在准备好一部分数据后立即开始发送,而不是等待整个消息体全部准备好。 2. 数据块的构成: - 每个数据块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十六进制数值表示的块的大小(字节数),以及实际的数据块内容。 - 块大小后跟一个CRLF,数据块内容紧接着块大小之后,最后是CRLF,用于分隔各个块。 - 数据传输结束时,通过发送一个块大小为"0"的数据块来标识传输完成。 3. Linux下的HTTP编程实践: - 在Linux环境下实现HTTP相关功能,通常需要对socket编程有一定的了解。 - 示例代码可能包含套接字(Socket)的创建、连接、数据的读写操作,以及HTTP协议相关的封装。 - 代码中可能会使用到Linux下的系统调用和库函数,比如write()用于数据发送,read()用于数据接收,以及可能的setsockopt()等用于设置套接字选项。 4. 编码实践: - 在Linux C/C++编程中,chunked编码的实现需要正确地处理数据的分块和拼接。 - 示例代码可能涉及到内存管理,如使用malloc()或calloc()分配内存,以及在数据传输完成后使用free()释放内存。 5. 版本控制: - "Linux v2.13.6"表示这是为特定版本的Linux系统编写的代码,这可能意味着代码中使用了特定版本的系统调用或API。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为"ChunkedOutputStream.c"的文件是一个演示如何在Linux环境下通过HTTP协议进行分块数据传输的源代码文件。这类实现对于网络应用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出更高效地处理数据传输的网络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