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填图技术:低位体系域与层次分析法

需积分: 28 3 下载量 1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72.83MB PPT 举报
低位体系域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地球表面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序列和构造单元。低位体系域主要包括低位扇、低位进积楔、盆底扇、斜坡扇以及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海进面等。这些地貌形态反映了海洋或陆地环境对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地壳抬升和海平面升降过程中地层的堆积和变形。 低位扇通常形成于河口三角洲或者湖滨环境中,随着河流搬运能力的减弱,沉积物在此堆积,形成扇形的沉积体。低位进积楔则是指在河流出山口或湖泊边缘,由于流速减慢,颗粒较重的物质首先堆积,形成一个楔形的地层序列。盆底扇则是由河流在湖泊底部形成的扇状堆积,反映了湖泊环境的变化。 海进面,也称最大海泛面,是海平面达到最高时留下的沉积序列边界,它标志着海平面的变化和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位体系域则对应于地壳上升后,新的沉积作用在较高位置进行的区域,这里的地层序列和构造特征往往与低位体系域有显著差异。 层序界面是地层中不整合的分界线,分为Ⅰ型层序界面(Ⅰ型不整合)和Ⅱ型层序界面(Ⅱ型不整合),反映了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和环境变化。Ⅰ型层序通常表现为连续的沉积序列,而Ⅱ型层序则可能包含间断期和恢复期,反映了更复杂的地壳运动和环境变迁。 我国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强调了针对不同地貌类型如平原、特殊区(如岩溶区、戈壁荒漠区等)的填图技术方法。例如,平原区填图方法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利用槽型钻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浅表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服务于土地规划和浅表工程;第二层次通过钻探和综合测井技术建立地层的空间结构模型,用于地下空间利用、含水层识别和浅层地热资源开发;第三层次则是结合区域重力反演和浅层地震勘查,推断深部地质结构,支持区域稳定性评估和深部地热资源的探索。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填图试点,如陆相盆地、火山机构、复杂构造区、蛇绿混杂岩等,每个试点都针对特定地质类型和研究目标,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国际合作方面,与加拿大萨省地调局的合作不仅提升了技术交流,还为研究古元古代地壳特征、矿产潜力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数据。 低位体系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和沉积历史至关重要,而我国地质填图技术的发展则不断推动着这一领域在实践中的应用和理论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