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北部2008年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详析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546KB PDF 举报
该论文《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2010年)》发表在《大气科学学报》第33卷第6期,作者纪晓玲、冯建民等人。研究焦点是2008年7月18日晚间发生在宁夏石炭井的一次显著的短时暴雨现象。这次极端降水事件是在特定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即“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受到东北冷涡后部的横槽和低值系统的影响。 论文通过综合运用自动气象站数据、闪电定位信息、多普勒雷达数据以及卫星黑体亮温等观测资料,对这次暴雨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是由两个相对较强的对流单体先后作用并合并产生的,这个过程持续了接近6小时。在强降水期间,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度和垂直积分液态水(VIL)呈现三次峰值,反映出对流活动的强烈程度。此外,雷达回波还显示出气旋式辐合和逆风区结构,逆风区的存在似乎与强降水的起始和发展有所关联,其出现时间比强降水的出现提前了约20至30分钟。 卫星黑体亮温的监测显示,云顶亮温梯度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石炭井地区,这反映了对流系统的活跃区域。值得注意的是,闪电活动也与暴雨过程紧密相连,密集闪电区域位于降水中心前沿,且闪电频率的显著增加通常出现在强降水之前大约1小时,这可能揭示了闪电在暴雨启动机制中的关键角色。 该研究的关键词包括“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黑体亮温”、“雷达图像特征”以及“逆风区”和“闪电”,这些都突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关注点。论文的分类号为P458,文献标识码为A,文章编号可用于追踪具体文献。这篇论文不仅提供了对一次典型暴雨事件的详细描述,还为理解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极端天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