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关系模型与域关系演算详解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4 收藏 881KB PPT 举报
本篇文档主要介绍了域关系演算在SQL课程中的第二章——关系模型的深入讲解。关系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它是由E.F.Codd提出的,基于关系理论构建。关系模型的核心概念包括关系、属性、值域、元组和码的概念。 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 **关系**:是二维表的抽象,具有属性和元组,是数据的存储单元。属性是列名,每个属性有固定的值域;元组代表特定属性值的组合。 - **超码、候选码和主码**:超码是可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合,候选码满足唯一标识条件且没有多余属性;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候选码作为主码,用于表的唯一标识。 2. **关系的规范性限制**: - 属性值不可分解,元组不能完全相同,体现数据的唯一性和完整性。 - 关系作为集合,不考虑元组的顺序,但实际应用中可能有列的固定顺序。 - 关系模式与关系的区别:关系模式是静态的定义,包含属性、值域和依赖关系,而关系是动态的实例,随时间变化。 3. **关系模式的构成**: - 关系模式由属性、它们的值域以及属性间的关系定义。这种模式决定了数据的结构和约束。 4. **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 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物理模式、逻辑模式和用户模式的分层架构。逻辑模式,即关系模式,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层次,它描述了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组织方式。 5. **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 - 文档未详细展开关系代数,但提到了关系演算,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查询语言,使用域作为变量,表达式形式为{<x1, x2,...> | P(x1, x2,...)},其中P为谓词,用于定义数据筛选规则。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这些概念对于掌握SQL查询语言和关系数据库设计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数据结构,实现高效的数据操作和管理。通过练习关系演算,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如何在逻辑层面描述和操作数据,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库设计和查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