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亚微米工艺ASIC后端设计与实例分析

需积分: 9 9 下载量 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21 收藏 365KB PDF 举报
"本文详细探讨了深亚微米技术下的ASIC后端设计流程,结合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的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初步综合、自定义负载线生成、版图规划、时钟树综合和静态时序分析等关键步骤。论文以TSMC0.18μm CMOS工艺中的可编程分频器设计为例,展示了后端设计的实际应用,最终实现了设计目标,芯片面积1360.5μm²,测试结果符合预期。" 在深亚微米工艺(通常指的是0.18微米或更小的技术节点)中,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后端设计变得极其重要,因为工艺尺寸的减小带来了更多的设计挑战,如信号完整性、电源噪声、时序闭合和功耗管理等问题。本文作者何小虎、胡庆生和肖洁深入探讨了这些挑战的应对策略。 首先,初步综合是后端设计的起点,它将高级语言描述的逻辑功能转换为门级网表,为后续的物理布局和布线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优化的目标包括减少门数量、提高逻辑效率和满足时序约束。 其次,自定义负载线的生成是为了解决深亚微米工艺中的信号传输问题。负载线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电路中信号的传播延迟,对布线工具提供关键的输入,确保信号质量。 版图规划是决定集成电路布局的关键步骤,它涉及到模块的物理定位、电源网络设计以及布线通道的规划。在深亚微米工艺中,版图规划需要考虑寄生效应、热管理以及工艺限制,以确保良好的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 时钟树综合是确保系统时序正确性的核心步骤。时钟树的结构直接影响到时序路径的延迟,因此必须精心设计以达到最快的时钟路径和最小的时钟 Skew。在深亚微米工艺中,由于时钟树的延迟占整个设计的比重增大,其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静态时序分析(STA)是验证设计是否满足时序要求的关键工具。它通过分析所有可能的路径延迟来确保电路在最坏情况下的工作速度,对于深亚微米设计,由于延迟的增加和不确定性,STA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在上述步骤之后,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后布局优化,包括电源网格优化、填充单元插入、DRC/LVS合规性检查等,以确保设计的物理实现满足工艺规则和电气性能要求。 论文以一个具体的实例——基于ARTISAN标准单元库的可编程分频器设计,展示了上述流程的实际应用。该设计在TSMC0.18μm CMOS工艺下进行,经过完整的后端设计流程,最终实现了一个芯片面积小、性能良好的可编程分频器。测试结果证明了设计的有效性和深亚微米后端设计流程的可行性。 本文详尽地阐述了深亚微米工艺下ASIC后端设计的各个方面,为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通过实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设计方法和工具,以解决深亚微米工艺带来的设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