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调节编码法:条码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需积分: 32 6 下载量 10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5 收藏 1.15MB PPT 举报
宽度调节编码法是条码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利用条和空的宽度变化来表示数字信息的编码方法。在这种编码方式中,窄单元(通常代表逻辑值“0”)宽度小于宽单元(代表逻辑值“1”),比如宽单元是窄单元的2至3倍。这种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机器识读,广泛应用于自动识别系统中。 条码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由乔·伍德兰德和贝尼·西尔佛等人对食品项目自动识别的研究。他们于1949年获得专利,标志着条码技术的早期探索阶段。随后,60年代,西尔韦尼亚的条码系统在北美铁路系统中应用,而1967年,Kroger超市的条码扫描零售系统成为早期商业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通用商品代码(UPC)在1970年由美国AdHoc委员会制定,UPC-A代码标准在1973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发布并推广,这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条码技术的普及。UPC条码系统的成功促进了零售业的信息自动化,提高了信息录入和处理效率。 1977年,欧洲在UPC-A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欧洲物品编码系统(EAN),增强了国际间的兼容性。条码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演变和发展,如今不仅应用于超市商品管理,还涵盖银行、公交卡、考勤系统等多个领域,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码、射频、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科技体系,支撑着现代社会的高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