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硅酸乙酯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438KB PDF 举报
"正硅酸乙酯改性聚酰亚胺研究,通过原位一体工艺合成聚酰胺酸(PAA),并用正硅酸乙酯改性,形成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如SME、X-射线衍射、UV和傅立叶红外变换分析其性能,结果显示材料具有均匀的无机小分子分布、优秀的紫外光吸收能力和低介电常数。"
正硅酸乙酯改性聚酰亚胺是一种研究热点,旨在克服传统聚酰亚胺(PI)的加工难题和提高其性能。聚酰亚胺因其出色的机械性能、介电性能、耐热性、耐辐射和耐腐蚀性而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其不溶不熔的特性限制了它的成型加工,且成本较高。
在改性聚酰亚胺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改变聚合物的组成、结构改造、共聚和共混等。近年来,通过引入纳米粒子,特别是无机纳米粒子,可以进一步提升聚酰亚胺的性能。纳米粒子的小尺寸和大比表面积使其有可能赋予材料新的特性。
本文中,研究者采用原位一体技术,首先合成聚酰胺酸(PAA),这是聚酰亚胺的前驱体。接着,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进行改性,制备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正硅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硅源,能引入硅氧烷结构,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实验部分详细列出了所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如均苯四甲酸(PMDA)、醚二胺(ODA)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这些都是聚酰亚胺合成的关键原料。正硅酸乙酯和钛酸丁酯等则用于改性。实验过程中的烘干和去潮处理是为了确保原料的纯净度和反应效率。
通过SME(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UV(紫外光谱)和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改性聚酰亚胺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无机纳米粒子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分散均匀,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紫外光吸收能力和低介电常数,这将有利于其在电子、光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正硅酸乙酯改性聚酰亚胺的研究旨在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纳米粒子的引入,有望解决传统PI的加工难题,并增强其在特定应用中的性能。这一研究为聚酰亚胺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52 浏览量
164 浏览量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164 浏览量
2021-11-18 上传
257 浏览量
2021-06-14 上传
2024-06-03 上传

weixin_38530536
- 粉丝: 4

最新资源
- Komodo IDE 9.0.0-87165 安装及激活指南
- VS2010绝美配色方案深度揭秘
- 使用lucene.rar实现TXT/PDF/XML/HTML文件高效检索
- C#程序开发范例宝典第11章:打印与报表设计技巧
- JavaScript Hackathon活动总结与代码解析
- C#打造简易视频播放器及监控应用
- C#实现UPNP TCP网络穿透技术指南
- EDiary 2.53:安全便捷的电子日记软件
- 掌握PHP项目开发:10个经典实例详解
- 掌握JUnit:回归测试框架的编程与实践
- Java初学者必看的NIIT培训笔记
- Unigui17001489版本汉化与技术解析
- 深入浅出JavaScript学习之道
- ModelSim SE 6.6 免费破解及安装指南
- 探索SQL Server 2014 AdventureWorks数据库实例
- KINECT与MS SDK、OpenNI集成桥接工具V1.6.0.0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