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对土壤的影响:植被与水分入渗研究

0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621KB PDF 举报
"该研究探讨了采煤沉陷对植被土壤容重和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重点关注神东补连塔矿区的沙柳、沙蒿和杨树3种主要植物群落。通过实地调查、试验和测试,分析了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及稳定期土壤容重的变化,并在采煤沉陷稳定期观察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分入渗特性。研究表明,开采活动导致土壤容重差异减小,表层土壤容重在开采期间下降,而在稳定期,沙柳和沙蒿的土壤容重增加,杨树的则减少。此外,不同植被覆盖下的稳定入渗率以杨树最高,其次是沙蒿,然后是沙柳,且与土壤容重存在相关性。" 这篇研究揭示了煤炭开采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风沙区域的生态系统。首先,开采过程中土壤容重的改变可能源于地表结构的破坏和压实程度的变化。随着开采的进行,不同土层间的土壤容重差异逐渐减小,这意味着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减弱,可能导致土壤稳定性降低和水分保持能力下降。这种变化可能影响植物生长,因为土壤容重直接影响土壤的空气流通和水分储存。 其次,研究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的响应各异。在开采期间,所有研究的植被类型(沙柳、沙蒿和杨树)的表层土壤容重都有所减小,这可能是因为植被根系的活动和开采引起的地表扰动。然而,在采煤沉陷稳定期,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表现出了差异。沙柳和沙蒿的土壤容重增加,可能是由于这些植物对土壤的物理改造能力较弱,无法有效防止土壤进一步压实。相反,杨树的土壤容重减少,可能与其较强的根系穿透力有关,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压实。 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土壤水分入渗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在开采后,杨树群落的稳定入渗率最高,沙蒿次之,沙柳最低。这表明植被覆盖类型对水分入渗有显著影响,可能与植被根系分布、冠层遮蔽以及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关。较高的稳定入渗率对于维持地下水位和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揭示了采煤沉陷对风沙区植被土壤特性和水分循环的具体影响,为煤炭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植被恢复策略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