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垃圾回收的两个阶段

需积分: 44 1 下载量 1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6.83MB PPT 举报
"回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编译原理龙书教材课件"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是编译原理中,内存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而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是实现内存自动管理的关键机制。本课程内容源自《编译原理》(通常被称为“龙书”),由辛明影教授讲解,旨在深入解析编译器的设计与构造。以下是关于回收过程两个阶段的详细解释: 1. **标记阶段**: 在这个阶段,编译器或运行时系统会遍历当前正在使用的内存区域,通常是堆(Heap)。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对已分配对象的访问跟踪。如果某个内存块(即对象)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被访问过,那么它会被标记为“存活”。标记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哪些对象仍在使用,哪些可以被视为垃圾。 2. **回收阶段**: 回收阶段紧接着标记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即未被访问过的对象)被视为不再需要,因此可以被回收。这些未标记的块会被收集起来,统一释放其占用的内存,并将这些空间重新插入到空闲内存链表中,以便后续分配新对象使用。同时,标记也会被清除,以便下一轮的垃圾回收。 编译原理的课程通常涵盖以下内容: - **第一章:编译器的基本结构** - 讨论编译器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和后端,以及它们各自的任务。 - **第二章: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 - 研究如何描述和解析高级语言的语法规则。 - **第三章:词法分析器** - 介绍如何将源代码分解为词汇单元(tokens)。 - **第四章:语法分析技术** - 学习如何分析源代码的结构,如上下文无关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 - **第五章:语法制导翻译的主要概念及中间代码** - 了解如何基于语法规则生成中间代码,这是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础。 - **第六章:程序运行时的存贮分配问题** - 包括动态内存分配和垃圾回收策略。 - **第七章:代码优化** - 优化中间代码以提高目标代码的性能。 - **第八章:目标代码生成** - 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语言。 教学方法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结合,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通过问题驱动,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通过实验加强理论学习,并强调前后知识的衔接。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编译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构建和理解编译程序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管理问题,如内存回收。
2016-11-2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