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设计:理解数据/过程模型在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中的角色

需积分: 37 30 下载量 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8.79MB PDF 举报
"数据/过程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环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定稿)" 在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过程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各自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数据模型主要用于描述数据的结构和关系,它可以应用于操作型环境和数据仓库环境。然而,过程模型则主要针对操作型环境,它包含了功能分解、上下文图表、数据流图、结构图表、状态转换图、HIPO图和伪代码等元素,旨在描绘系统的操作流程。在构建数据仓库时,过程模型并不适用,因为数据仓库的构建往往需要在需求不完全明确的情况下进行,而过程模型假设需求在设计初期已经确定。 数据仓库是处理大量历史数据的系统,其目标是支持决策支持。数据仓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经历了从单一应用到大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早期的数据处理主要依赖于主文件和磁带,这种存储方式虽然成本低,但访问效率低下,容易导致数据冗余和一致性问题。随着主文件数量的增加,数据管理的复杂性也随之上升,引发了程序维护和开发的挑战。 在数据仓库的设计中,数据模型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数据仓库需要有效地管理和压缩大量数据,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提供快速的查询响应和决策支持。与操作型系统不同,数据仓库的构建强调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而非实时的事务处理。因此,设计时需要采用适应这种环境的方法,如星型或雪花型的物理数据模型,以及维度建模等。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数据仓库技术的发展。现代数据仓库不仅需要处理结构化数据,还需要应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这要求设计者在构建数据仓库时,不仅要考虑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还要考虑数据的集成、清洗、转换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此外,随着CASE工具和其他先进的开发工具的出现,设计者现在有更多的选择来优化数据仓库的架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数据/过程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环境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系统以及大数据背景下扮演着核心角色。设计者必须理解各种模型和工具的适用场景,以确保数据仓库的有效设计和实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决策支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需求,灵活运用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确保数据仓库的高效、稳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