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动时间距离设定:解释水平与事件性质的影响

0 下载量 1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213KB PDF 举报
本文以"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为核心议题,由凤四海、张甜、黄希庭和李丹等人合作完成,发表于某个首发论文平台。研究者们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实验,对Liberman等人提出的活动时间距离设定的解释水平理论进行了检验,并探究了事件性质如何影响时间距离的设定。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未来还是过去的活动设定中,解释水平显著影响活动的时间距离感知。相较于低解释水平,高解释水平被认为是发生在离当前时间更远的事件中。在设定过去活动的时间距离上,事件性质与解释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无论事件的性质如何,当事件处于高解释水平时,人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更远的时间点。 更为深入地,文章揭示了时间洞察力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和情绪偏好。研究者引用的认知-情感理论指出,事件结果的价值(效价)会随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中情感色彩强烈的结果比认知结果更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冲突理论依据勒温场论,强调事件的正负效价在时间推移中都会导致心理影响的下降,特别是负面事件。 总结来说,本文提供了对时间距离设定的深入理解,不仅验证了现有理论,还扩展了我们对事件性质如何塑造人们对时间感知的认识。这些发现对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领域理解个体决策过程中的时间偏好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