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窃漏电用户智能识别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50 13 下载量 18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3 收藏 154KB DOC 举报
"电力企业的窃漏电用户自动识别" 在电力行业中,传统的防窃漏电手段主要依赖人工,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局限性。由于对人员的过度依赖和终端设备的误报、漏报问题,使得窃漏电行为的定位速度和准确性都难以令人满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据挖掘技术被引入到电力企业的防窃漏电管理中。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用电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提取出与窃漏电行为相关的关键特征,进而构建出能够自动识别可疑用户的模型。 数据挖掘是一种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它能够通过复杂的算法揭示数据间的隐藏模式。在电力领域的案例中,比如神经网络技术,它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通过学习和调整节点间的连接权重,以适应和理解数据的复杂性。神经网络在接收大量数据后,可以找出数据间的关联规则,预测新数据的行为模式,从而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漏电行为。 此外,还可以利用如CART决策树这样的分类算法。CART算法不仅可以用于分类,还能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层和切割,构建出一棵能够反映不同特征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决策树。在识别偷漏电用户的过程中,CART可以帮助筛选出最具有区分性的特征,辅助构建识别模型。 模型的实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采集:首先,从电力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中抽取特定的大用户数据,如税务信息、终端报警记录以及违约漏电处罚等。 2. 数据预处理:去除像银行、税务、学校这类不可能存在窃漏电行为的非居民类别用户,同时处理终端报警的误报和漏报情况,以减少噪声数据。 3. 特征工程:通过探索分析数据,识别出正常用户与偷漏电用户之间的行为差异,提炼出描述偷漏电行为的关键特征指标。 4. 构建模型:利用历史偷漏电用户的信息,建立一个专家样本数据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分类模型。 5. 自动识别:最后,模型能够在新的数据流中自动检测并识别出可能的窃漏电用户,显著提高了防窃漏电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总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电力企业提供了有效应对窃漏电问题的新途径,它通过智能分析,大大提升了窃漏电行为的识别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优化了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
2021-08-07 上传
19.1背景与挖掘目标 传统的防窃漏电方法主要通过定期巡检、定期校验电表、用户举报窃电等手段来发现窃电或计量装置故障。但这种方法对人的依赖性太强,抓窃查漏的目标不明确。目前很多供电局主要通过营销稽查人员、用电检查人员和计量工作人员利用计量异常报警功能和电能量数据查询功能开展用户用电情况的在线监控工作,通过采集电量异常、负荷异常、终端报警、主站报警、线损异常等信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来实时监测窃漏电情况和发现计量装置的故障。根据报警事件发生前后客户计量点有关的电流、电压、负荷数据情况等,构建基于指标加权的用电异常分析模型,实现检查客户是否存在窃电、违章用电及计量装置故障等。 以上防窃漏电的诊断方法,虽然能获得用电异常的某些信息,但由于终端误报或漏报过多,无法达到真正快速精确定位窃漏电嫌疑用户的目的,往往令稽查工作人员无所适从。而且在采用这种方法建模时,模型各输入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实施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现有的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能够采集到各相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用电负荷数据以及用电异常等终端报警信息。异常告警信息和用电负荷数据能够反映用户的用电情况,同时稽查工作人员也会通过在线稽查系统和现场稽查来查找出窃漏电用户,并录入系统。若能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提取出窃漏电用户的关键特征,构建窃漏电用户的识别模型,就能自动检查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漏电行为。 表 19-1给出了某企业大用户的用电负荷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15分钟,即0.25小时,可进一步计算该大用户的用电量, 表 19-2给出了该企业大用户的终端报警数据,其中与窃漏电相关的报警能较好的识别用户的窃漏电行为,表 19-3给出了某企业大用户违约、窃电处理通知书,里面记录了用户的用电类别和窃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