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板式正直流电晕放电电场与电流密度理论分析

3 下载量 1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206KB PDF 举报
"针对板正电晕放电电场强度及电流密度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针板式正直流电晕放电中的电场强度和电流密度分布问题,由杨树、张零零等人在大连海事大学进行研究。他们基于前期的针板式电晕放电伏安特性和电离区形貌实验结果,深入分析了电晕放电的微观特性。电晕放电技术在去除污染气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微观特性特别是针板式直流电晕放电的理解仍有待深化。 文章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通过数学物理模型与实验方法结合,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的微观特性。例如,Chen等人研究了线-筒式电晕放电中电子密度分布,以及线径、电流密度对电子分布和能量的影响。另一些研究则关注负直流电晕放电,讨论了电流线密度、线径和空气温度对电子分布和电离系数的作用。此外,Gadri对辉光放电区的电场、电子密度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 研究团队在前期实验中已经对针板式直流电晕放电的伏安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光学发射光谱法(OES)确定了电离区形貌。他们建立了描述电离区和迁移区内电场强度变化的泊松方程,并通过实验给出的边界条件,确定了这两个区域的电场分布。进一步,他们计算出电离区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和迁移区的电流密度。 实验装置部分,文中虽未详细展开,但可以推测包括了用于产生电晕放电的针板结构、电压和电流测量设备,以及OES系统来观察和分析电离区的特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为理解和优化电晕放电过程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未来在污染物控制技术上的应用和改进。 该研究为电晕放电技术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针板式直流电晕放电的电场和电流密度分布这一关键问题上,提供了实验证据和理论解析,对于深入理解电晕放电机制及其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