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本质:粒子实为波的标签

需积分: 3 0 下载量 1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34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由Marat Vladimirovich Guryev发表在《应用数学与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上,2018年,卷6,页码2461-2467,doi: 10.4236/jamp.2018.612207。文章主要探讨了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观点:粒子实际上是波类型的名称,而非物理实体。" 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物质既可以表现为粒子,也可以表现为波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波粒二象性,它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因为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似乎无法同时和谐共存。论文作者指出,已有的尝试去解决这些矛盾是错误的,特别是关于量子跃迁(Quantum Jumps)作为粒子真实存在的证据并不充分。 作者Marat Vladimirovich Guryev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他拒绝使用“粒子”这个概念,而是主张将粒子的名称作为对应波类型的标签。这意味着他主张在量子电动力学(QED)的实际计算中,我们不应再将粒子看作独立的物理实体。通过对QED计算方法的深入分析,作者发现,在实际计算原子和分子性质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粒子的4坐标,这进一步支持了他的观点——粒子并非参与描述微观世界的实际计算。 因此,Guryev的论文得出结论,我们所说的“粒子”实际上是对特定波动类型的抽象表示,而不是指代真实存在的物理对象。这种理解可以消除由波粒二象性带来的内在矛盾,为理解和描述微观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量子跳跃(QJs)方面,论文认为它们不能作为证明粒子存在的有力证据。相反,粒子的观念应该被替换为波的标签,这使得我们在处理量子现象时,更多地关注波动性,而不是粒子性。这种新的理论框架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量子世界的行为,尤其是在进行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 这篇论文挑战了传统的量子力学教条,提供了一种摒弃粒子概念的新方法,从而在微观世界的研究中消除矛盾,促进理论的统一和理解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