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地震预测:基于图像识别的震象云方法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92KB PDF 举报
"基于图像识别的震象云地震预测方法 (2014年)",这篇论文探讨了一种创新的地震预测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地震预测方法在处理大量遥感数据时的局限性和预测准确性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震中位置预测的准确性。作者团队提出了一个结合震象云的颜色、纹理和浮现频率等特征的自动化预测方法。 正文: 传统的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基于卫星热红外异常判别的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或半自动的分析,这在面对海量遥感数据时效率较低且难以处理。此外,这些方法在预测地震的三个关键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的准确率上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该论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地震预测策略,它融合了图像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旨在提高预测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确性。 该方法的核心是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对热红外数据进行纹理特征提取。GLCM是一种统计工具,能有效地捕捉图像的纹理信息,如对比度、均匀性和方向性等。通过对热红外图像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潜在的地震前兆信息。然后,论文采用了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来训练目标神经网络。通过将提取的纹理特征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能够识别出可能与地震相关的模式,即疑似目标。 在识别出疑似目标后,系统会进行目标跟踪,过滤掉非目标信号,并记录这些目标的浮现频率。当某一区域的疑似目标浮现次数超过设定阈值(例如5次)时,该区域被视为地震可能发生的位置,从而实现了对震中位置的精确定位。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人为干预,还提高了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论文进行了反演实验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图像识别的震象云地震预测方法在预测震中位置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这种方法为地震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未来的地震研究和防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图像识别、目标跟踪、地震预测、震象云、灰度共生矩阵、神经网络。这些关键词涵盖了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技术手段,强调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地震预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