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临界温度测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O浓度

0 下载量 1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236KB PDF 举报
"基于CO浓度求解煤自燃临界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是一篇行业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监测一氧化碳(CO)浓度来确定煤自燃的临界温度,并分析了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临界温度是评估煤自燃倾向性的关键指标,因为它标志着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开始发生自燃的温度点。采用程序升温技术,通过观察CO浓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计算出这一临界点。 研究中,作者焦新明等人对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煤样粒径、水分含量以及气体流量是影响煤临界温度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 1. 煤样粒径:煤的粒度对其自燃特性有显著影响。在本研究中,最佳的煤样粒径范围被确定为0.12~0.18毫米。较小的粒径通常意味着更大的比表面积,这可能导致更快的氧化反应速度,从而影响自燃临界温度的测定。 2. 水分含量:煤中的水分可以影响其氧化反应的速率和热释放。水分含量较高时,可能降低煤的自燃温度,因为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减缓氧化过程。研究指出,煤在干燥温度50℃下处理,可以确保水分含量达到适宜水平,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测试结果。 3. 气体流量:实验中使用的气体流量为100 mL/min,这是根据实验条件优化得出的最佳值。气体流量的大小影响了煤样与氧气的接触程度,进而影响CO的生成速率,从而影响临界温度的判断。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对自燃临界温度测定的复杂影响。通过控制这些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提高预测煤自燃可能性的精确性,这对于预防矿井火灾和确保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研究通过实验揭示了煤自燃临界温度计算过程中煤样物理特性和环境条件的重要性,为煤的自燃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上的指导。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煤矿安全策略,减少因煤自燃引发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