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表面变形分析:比较不同微观固体接触模型

0 下载量 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1 收藏 535KB PDF 举报
"基于不同微观固体接触模型的轮轨表面变形特性分析"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轮轨接触过程中,由于微观固体接触模型差异导致的表面变形特性。作者吴涛、吴兵和温泽峰等人利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型微观固体接触模型进行研究,包括Greenwood-Williamson (GW)模型、Chang-Etsion-Bogy (CEB)模型和Zhao-Maietta-Chang (ZMC)模型。这些模型是模拟实际接触中微观不平整度对接触行为影响的重要工具。 GW模型是由Greenwood和Williamson提出的,主要用于描述弹性接触问题,它假设接触表面由一系列独立的小凸起组成,通过计算这些凸起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估算总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然而,该模型并未考虑材料的塑性变形,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在大载荷下的实际情况。 CEB模型和ZMC模型则考虑了材料的弹塑性性质,因此更适合于描述实际工程中的接触问题。CEB模型引入了塑性指数,使得模型能够适应不同材料的变形特性。ZMC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过改进的计算方法,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接触压力分布和接触半径变化。 论文中,研究人员采用Newton-Raphson方法解算了微观固体接触模型的公式,同时解决间隙方程和载荷平衡方程,以求得在不同粗糙度和塑性指数条件下的接触特性。他们比较了三个模型在相同条件下的表现,发现弹塑性模型(CEB和ZMC)相比于纯弹性模型(GW),具有较小的接触压力峰值和更广泛的接触区域,这更符合实际工程中轮轨接触的物理现象。 关键词涉及到的微观固体接触模型、轮轨接触、粗糙度、Newton-Raphson方法、接触压力和接触半径,都是本研究的关键要素。粗糙度影响接触表面的微小峰谷间的相互作用,而Newton-Raphson方法是一种有效求解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方法,在这里用于求解接触问题。接触压力和接触半径是衡量轮轨接触状态的重要参数,它们直接影响到轮轨的磨损、噪声、能耗以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轮轨系统的接触力学特性,优化铁路车辆的设计,减少维护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不同模型,可以为工程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接触模型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