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黄土隧道破坏模式离散元模拟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5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467KB PDF 举报
"大断面黄土隧道破坏模式离散元分析 (2013年)" 本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围岩破坏模式。作者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Particle Flow Code in 2 Dimensions)进行了离散元分析,这是一种模拟颗粒间相互作用和结构破坏的数值计算方法,适用于研究地质材料如黄土的力学行为。 研究背景是大断面黄土隧道,这种隧道的特点在于其开挖面积较大,因此围岩稳定性问题更为复杂。通过对黄土围岩的离散元模拟,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并分析黄土在受到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在荷载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黄土围岩首先在拱部出现破坏,并逐渐向两侧拱脚扩散,形成初始的塌落拱。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大,塌落拱会向围岩深处发展。 论文指出,埋深是影响塌落拱发展的重要因素。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塌落拱可能扩展至地表,导致贯通性裂缝甚至地面塌陷。而当隧道埋深足够大时,塌落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形态,类似于普氏理论中的压力拱现象,此时压力拱与塌落拱相对应,达到稳定状态,拱部的压力分布会显著增强。 此外,研究还关注了压力拱的发展。压力拱是在隧道周围形成的一种自我支撑结构,它有助于维持隧道的稳定性。当隧道形成稳态塌落拱时,压力拱也会随之稳定,且拱部的压力拱范围会迅速扩大。如果破坏延伸到地表,压力拱则无法形成,这将对隧道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关键词涵盖了隧道工程的关键要素,包括隧道的规模、黄土的特性、破坏模式、塌落拱和压力拱。这些关键词反映了研究的核心内容,即通过离散元分析技术来理解和预测黄土隧道的稳定性问题,这对于黄土地区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篇论文通过离散元模拟揭示了大断面黄土隧道破坏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强调了埋深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塌落拱与压力拱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黄土隧道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相关工程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