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海深度解析:气象信息化中的云计算历程与应用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收藏 4.32MB PDF 举报
《气象信息化中的云计算》是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沈文海在2017年的CCTC中国云计算技术大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该演讲深入探讨了气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云计算的紧密联系。演讲首先回顾了气象信息化的历史,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 史前文明时期(1979年以前): -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采用无线传播的莫尔斯电报和人工抄收电报,手工填图并由预报员绘制天气图。 - 1956年:开通北京至沈阳的气象专用电传电路,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半自动化的转变。 - 1974年:引入无线传真广播,成为主要通信手段,如报务员唐万强的工作体现了早期气象资料处理的简单工具,如算盘。 - 随着时间发展,通信手段从无线莫尔斯广播到有线电传电路,再到电传(移频)广播和传真广播,提高了气象情报的收集和处理效率。 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气象业务: - 1970年至70年代末:使用晶体管计算机进行高空卡片资料加工、统计和地面基本站资料信息化。 - 1979年以后:DJS系列计算机的发展,如DJS-11用于台风路径计算、天气预报等,标志着气象业务逐步走向自动化。 - 80年代:自动化进程加速,如BQS系统实现填图自动化,微机应用在观测记录编制和卫星资料接收处理上。 - 90年代:实施9210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气象业务的现代化。 演讲的重点部分转向了云计算在气象信息化中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云计算的兴起,气象部门得以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计算能力和弹性扩展性,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数据共享和实时分析能力。通过云计算,可以实现实时气象数据的高效处理、大数据分析以及对复杂模型的快速运算,从而支持精细化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和应急服务。 沈文海的演讲不仅回顾了过去的技术演进,还展望了气象信息化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未来趋势,强调了云计算在气象业务中的核心作用。这种融合将为气象领域带来更大的效益,如提高预报精度、缩短响应时间,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和公众需求。通过云计算,气象信息化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