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近似模型:提升岩石波速空间平均计算精度

1 下载量 18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242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岩石波速空间平均的极限近似模型,由杨仁虎和曹俊兴两位作者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完成。他们针对传统岩石波速空间平均模型——Voight模型、Ruess模型、Hill模型以及几何平均模型,提出了创新性的极限近似方法。 首先,传统的空间平均模型是地质物理学中用于描述岩石内部波动速度分布的重要工具,这些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如Voight模型考虑的是弹性波的平均传播,Ruess模型则涉及各向异性效应,而Hill模型和几何平均模型分别代表了代数平均和最不利路径的波速估计。然而,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复杂的岩石结构。 作者在研究中认识到,为了更精确地捕捉岩石波速的复杂特性,需要一种能够给出介于Hill模型和几何平均模型之间,更具典型意义的近似值的方法。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Hill模型和几何平均模型的递推关系式,这种关系式巧妙地结合了两者的优势,从而能够得到一个更为精确的极限近似值。 在递推关系式的指导下,作者的极限近似模型不仅保留了代数平均模型的稳健性,还能反映出几何平均模型对于极端情况的敏感性,从而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空间平均描述。这种方法对于地震学、岩体力学等领域中的岩石参数估计和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的关键字包括空间平均模型、Voight模型、Ruess模型、Hill模型、几何平均模型以及极限近似模型,这些都是理解作者工作核心概念的术语。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岩石的多相性和非均匀性特点,强调了岩石内部波动速度的复杂性,为后续极限近似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背景。 这篇首发论文提供了计算岩石波速空间平均的一种创新方法,其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潜力值得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岩石的动态行为,为地质勘探、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更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