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四大准则详解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233K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四个方面,包括运行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进度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在不同阶段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决策。 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可行性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用于判断项目的实用性和价值。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涵盖了管理和经济角度。可行性分析通常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例如在范围定义阶段、问题分析阶段和决策分析阶段。 1. 运行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主要关注方案在实际组织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接受度。这包括用户对新系统的接受程度、员工培训需求以及系统对工作流程的影响。如果一个系统难以实施或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即使技术上可行,也可能导致运行不可行。 2. 技术可行性则关注方案是否能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和专家支持。这包括评估所需的硬件、软件、网络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知识。如果技术难度过大或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项目可能面临技术不可行的风险。 3. 进度可行性涉及到项目的时间表是否实际可行。这包括分析项目的完成时间、关键里程碑和资源分配。如果预计的完成时间超出了组织的耐心或资源限制,那么项目可能在进度上不可行。 4. 经济可行性是衡量项目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对比。这包括开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预期的节省或收益。如果项目的总成本超过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么项目可能存在经济风险。 在决策分析阶段,通常会考虑多种替代方案,如维持现状、优化手工流程、升级现有系统、购买现成软件或定制新系统。每个方案都需要根据上述四个准则进行评估,确保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也具备实施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通过逐步投入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调整和优化方案,避免因过度投入而造成的损失。在项目早期,可以进行初步的经济评估,随着项目的进展,再进行更深入的成本效益分析,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成功可能性。 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运行、技术、进度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业务需求,而且能够在组织中顺利实施,带来实际的效益。通过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