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族解析:从沙漏模型到信息时代的基石

需积分: 6 1 下载量 1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943K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课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TCP/IP协议族的沙漏模型、网络接口层、运输层、应用层等,并强调了IP协议的重要性。课件分为10个章节,详细讲述了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发展过程、主要性能指标以及体系结构。 【知识点详解】 1. **TCP/IP协议族的沙漏模型** - TCP/IP协议族被形象地比喻为沙漏形状,代表其由四层构成,分别是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 应用层包含如HTTP、SMTP、DNS和RTP等协议,用于实现特定的网络应用。 - 运输层主要由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组成,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而UDP则是无连接的。 - 网际层,即IP层,是整个模型的核心,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传递,确保不同网络间的通信。 - 网络接口层处理物理层面的通信,包括网络接口 1、2、3等,对应不同的硬件设备和传输介质。 2.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与发展** -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基石,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网络。 - 发展历程中,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是关键转折点,使得数据通信更为高效,为因特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分类标准多样,可以依据网络覆盖范围(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所有制性质(公共网络、私有网络)或技术特性(电路交换、分组交换)进行区分。 4. **主要性能指标** - 带宽:表示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通常以比特率衡量。 - 时延:数据从发送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包括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和发送时延。 - 时延带宽积:时延乘以带宽,反映数据传输所需的总容量。 - 往返时延(RTT):数据从发送到返回所经历的总时间。 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 体系结构的形成源于分层的需要,便于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 - 实体是网络中的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对象,协议是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协议提供的功能,服务访问点(SAP)是访问服务的接口。 - 面向连接服务(如TCP)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而无连接服务(如UDP)则不保证数据的顺序或可靠性。 6. **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 OSI模型分为七层,而TCP/IP模型只有四层,但两者的功能类似,TCP/IP模型更简洁、实用。 7.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 应用层交互通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响应,如HTTP用于网页浏览,SMTP用于电子邮件等。 课件中,谢希仁教授还强调了因特网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这都是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