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机器人驱动与制作综述:未来发展趋势

9 下载量 19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12.88MB PDF 举报
本文是一篇综述性质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器及其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软体机器人作为一种由软体材料构成的新型机器人,由于其结构柔顺度高、环境适应性强以及功能多样性,已经在康复治疗、探测和救援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首先回顾了软体机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强调了软体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优势。这些结构类型可能包括可变形、可扩展和自修复等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苛刻条件下保持高效运作。 接下来,作者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软体驱动器技术。这些驱动方式包括: 1. 气动驱动:利用气体压力变化来控制软体结构的运动; 2. SMA(形状记忆合金)驱动:通过加热或冷却使形状记忆合金改变形状,进而驱动机器人; 3. IPMC(离子交感聚合物)驱动:依赖于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变化实现驱动; 4. DE(电致伸缩)驱动:通过电流激活材料的电致伸缩特性; 5. 响应水凝胶驱动:水凝胶在特定刺激下发生形变,作为驱动源; 6. 化学反应驱动:通过化学反应来控制材料的行为; 7. 活体细胞驱动: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驱动,如生物分子马达。 论文还涵盖了软体机器人的整体制作方法,从材料选择到设计制造工艺,如3D打印、软材料注塑等,以及集成电子和传感器的技术。这些方法旨在实现软体机器人的多功能性和智能化。 然而,作者也指出了当前软体机器人制作方法存在的挑战,比如材料性能的优化、驱动效率的提升以及大规模生产成本等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被预测为向着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并满足日益复杂的应用需求。 总结起来,这篇综述不仅对软体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还对其驱动技术和制作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为软体机器人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