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功能丢失基因的分子进化:人工选择与基因功能变异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41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水稻功能丢失基因的分子进化,由黄健子、沈杨等人进行研究。作为重要的模式作物,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研究团队选择水稻和其近缘野生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粳稻和籼稻之间具有插入/缺失片段的基因。 通过对比分析日本晴和93-11的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发现2120个编码区发生序列插入/缺失(INDEL)的基因,其中864个可能导致读码框位移,暗示着潜在的功能丢失。群体测序结果显示,这些由INDEL引发的功能丢失突变在候选基因中普遍存在,显示出基因功能丢失现象在不同水稻品系中的广泛性。 值得注意的是,与未发生功能丢失突变的基因相比,那些功能丢失候选基因中,Ka/Ks值大于1的比例显著增加。这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受到了强烈的人工选择影响,或者经历过选择压力的减弱。人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表明,某些基因的功能丧失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或农业育种目标。 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水稻功能丢失候选基因数据库,对于传统的基因定位克隆筛选方法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通过这个数据库,科研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理解水稻中的功能丢失基因,从而深入探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如何塑造作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这对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水稻基因组演化的理解,也为基因功能的遗传调控和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对于理解作物遗传多样性、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