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下干燥强度对褐煤孔隙与水分复吸的影响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3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收藏 224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干燥强度对褐煤(一种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孔隙结构及其水分复吸特性的影响。研究以宝日希勒褐煤为实验对象,在恒定温度200℃的条件下进行了四次不同干燥强度的实验,通过获得不同全水分的干燥煤样,对褐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采用低温氮吸附法对褐煤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表征。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煤的内部微孔分布,包括孔径大小、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等关键参数。研究发现,无论是原始褐煤还是经过不同干燥强度处理后的煤样,其孔隙结构特征基本保持一致,等温吸附曲线均属于第二类,吸附回线则表现为H3型。这表明在恒温200℃干燥过程中,尽管表面水分被去除,但整体的孔隙结构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然而,随着干燥强度的增强,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出现了:煤样的比表面积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同时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逐渐增大。这一变化可能与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去除速率和煤体内部空隙的重新分布有关。更高的干燥强度可能导致内部空隙打开,暴露更多的表面,增加了比表面积;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破坏某些孔隙,导致后续阶段的比表面积增加。 更为关键的是,水分复吸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干燥强度对水分吸收能力有显著影响。随着中孔数量的增加,煤样的水分复吸量也随之增大。这说明控制干燥强度以减少中孔的生成是抑制褐煤水分复吸的关键策略。水分复吸是褐煤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优化干燥条件以减少水分复吸对于褐煤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具有实际意义。 这项研究揭示了干燥强度对褐煤孔隙结构和水分复吸的动态影响,为褐煤的储存、运输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其能源效率并降低环境影响。对于煤炭工业而言,理解并调控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褐煤干燥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