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分布式数据层演进史:从水平分库到读写分离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1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9 收藏 898KB PDF 举报
淘宝分布式数据层的设计与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淘宝采用水平分库策略,通过在Oracle数据库上配合IBM小型机和EMC高端存储设备,实现了数据的初步拆分。初期的common-dao系统通过基于数据库标识或用户ID的路由,虽然对开发人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透明度,但仍然存在数据库连接数问题,这促使他们在2007年开始转向服务化,将业务逻辑集中在服务中心,从而解决了稳定性与一致性问题,同时也缓解了数据库的并发压力。 2008年,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数据访问模式的变化(如读写分离,数据量大且读多写少),淘宝开始正式构建分布式数据层。他们意识到一个主要的数据库面临巨大读压力,为了处理这种不均衡,他们引入了读写分离架构,主从复制技术被用来解决读取性能瓶颈。最初的方案包括多个读库(Slave)和一个或多个写库(Master),并在没有现成工具的情况下,自行研发了基于日志解析和SQL拦截的方式来同步Master的数据到Slave。 这个阶段,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利用低成本解决读取问题,并使这一过程对开发者来说相对透明。随着系统的扩展,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Slave节点的集群,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然而,早期的技术挑战和实践经验也为后续的分布式数据架构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淘宝分布式数据层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水平分库到服务化,再到读写分离的引入,每一步都伴随着技术选择、问题解决和性能优化。这个案例揭示了在大规模电商平台上实现数据架构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